“开启”中华文明和中国智慧在网络空间构建命运共同体
央视网消息(记者陈诗文) 8月29日下午,2022中国网络文明大会“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”分论坛在津举行。 此次论坛由中央网信办、文化旅游部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中国日报社指导,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。
让“环环相扣”的文物涵养网络文明
论坛分享了互联网技术为文明传承和发展提供的无限可能,一大批“沉睡”文化瑰宝插上数字翅膀,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。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介绍,近30年来,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已完成文物数字化成果,包括洞穴数据采集278个、洞穴图像处理164个、彩色建模三维重建、全景漫游等。 用高精度的数据复制洞穴,使展览不受文物本身属性的限制,可以走出国门向其他国家做更好的展示。
俞天秀还现场分享了国际敦煌研究者使用高精度数据的感受。 他说,以前出版画册,只对部分局部画面进行敦煌学研究,加上敦煌学文献的内容,现在从整个洞穴的形状到整个墙面的高清晰细节都可以看到。 “敦煌研究院的很多老专家说,我以前在山洞里看的时候有手电筒和望远镜,现在在电脑前移动鼠标可以看到很多屏幕,单子上的字也看得很清楚,非常方便。 ”
今年,我国三星堆出土文物频繁“环环相扣”。 得益于数字网络的传播,三星堆文明的故事“一夜之间”传遍千家万户。 他们将考古挖掘过程拍摄成视频,进行网络直播,喂饱网友“文物”,尝试使用12K技术宏拍摄三星级文物,让网友“贴脸”看到国宝。
论坛上,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站站长、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在视频演讲中,不仅将文物模型复刻,更让三星堆这样经久不衰的精神文明发挥文化引领作用,让广大网友的爱国情怀、道德情操、网络围绕三星级文化“天人合一”、“敬畏自然”等精神元素,通过游戏、小说、音乐等多方面融入网络资源,走进大家的生活。 在“三星堆”主题数字网络收藏中,将三星级文明与珍稀动物保护创造性地结合起来,生动有趣的动物形象受到网友的喜爱,珍稀动物保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。
以中华礼仪之美与美兼谈网络文明
作为中国礼仪文化的继承者,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张晓龙用古语讲述了网络文明可以借鉴的“礼仪”。 礼者,敬人。 无论是在网上发布,还是通过评论交流,都无法表达对他人的尊敬,但要汲取“尊敬别人”的礼仪精神,基本做到有礼貌、不传谣、尊重事实、尊重他人隐私。 礼者,理也。 网络是硬道理,有什么想法和依据,大家就可以有礼貌地交流,实现思想和观点的冲突。 这才是网络交流的真谛。“礼之用,以和为贵”代表着学礼、知礼、用礼的最终目的和去向,“和”是礼仪文化的诗和远方,也是我们参与网络活动的根本追求。 张晓龙说,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跨越千山万水,追求真理之理,但不要忘记它的“和”净土。 深刻理解这句话,每个网络行为参与者都有自己的感悟和事物的境界。 张晓龙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,作为公众人物,虽然自己力量有限,但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构建网络文明和谐,就会成为强大的力量。
网络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互信
当前,国际形势深入复杂发展,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。 网络文明打破了彼此时空的界限,远程合作宽容正在成为全球化的新形态。 论坛上,全球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提出,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社会变革中如何推进世界文明的开放包容,让互联网更好地促进国家之间、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,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时代命题。
——全球智库是唯一被联合国授予“特别咨商地位”的中国智库,通过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对外交流。 在国内外直播与全球100多位国际意见领袖、智库专家的在线对话,对加强国际沟通对话、避免脱钩、避免冷战发挥了积极作用。 采访中,王辉耀还分享了他们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,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上百名国际青年进行对话。 这些对话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网上进行的,包括通过网上开放征集的数字提案。 这将增进世界网络文明的互鉴,对未来讲中国故事起到推动作用。
今年7月,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在北京成立8月,中国全面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。 可见,未来中国的进程与世界网络文明密不可分。 王辉耀表示,中国可以同世界各国携手,加强文明互鉴,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贡献。